刘体仁

明末时期官员
刘体仁 (1617—1676年),字公勇(原字为左甬右戈),公[yǒng]、公[yǒng],号蒲庵,明末[yǐng]川卫(今安徽阜阳阜南县,明设颍川卫,卫所在今阜阳,隶属河南都指挥使司,军籍世袭)人。[1][2][3]

人物简介

清代诗人。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进士,官吏部主事。工诗文,善山水,萧疏旷远,寄兴天真。家常畜画师代为捉刀,人故每索画辄柬之勿烦真作。并戏比其画为兔毛褐。盖真不如假。嗜古精鉴赏,喜作画,并精鉴别。有藏书处为“七颂堂”,藏书2万余卷。有宋刻多种,如《唐诗三十家》,傅增湘曾购藏到此书,称其为“世无第二本也”。还有宋蜀本《元徽之文集》、《权载之文集》、《皇甫持正文集》等书。常熟瞿镛亦收藏有其旧藏《刘文房集》、《刘梦得文集》、《姚少监诗集》等。藏书印有“颍州镏考功藏书印”、“刘体仁”、“公恿”等。其子刘凡重记其“性恬淡,惟喜搜罗典籍”,与梁清标孙承泽等知名藏书家相与商[què]古今,考辨真赝。著有《七颂堂识小录》1卷、《七颂堂诗集》10卷、《七颂堂文集》2卷、《七颂堂随笔》、《七颂堂词绎》、《蒲庵集》等。著有《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国[清]朝画徵录、图绘宝鉴续[zuǎn]、列朝诗集小传、居易录、清画家诗史》)

家世

刘体仁的家族是明清两代颍州及其以南(今阜南县)的望族。《太邱刘氏族谱》等刘氏家传资料见证刘的先祖世居河南永城县北保安山(今芒山镇)歧河村,邻近太邱集。春秋时为宋国太邱邑,西汉置太邱县,故称“太邱刘氏”。据1998年印刷的《太邱刘氏族谱》载:“其始祖刘顺,原籍山西洪洞县,昆仲二人为避元末之乱,辗转迁徙,一居江西曰江西刘,一居永城称太邱刘。”刘顺任过里长,生三子一女,次子刘奉先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建文元年(1399年)随军参加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建文二年攻大同升小旗(领兵10人),攻济南升总旗(领五小旗)建文三年升试百户(领二总旗军士112人),建文五年六月十三日打下南京,推翻建文帝,十一月二十六日升武略将军(武官从五品),河南卫中后所副千户(与正千户带一所兵1120人)。永乐十一年刘奉先卒于东阿县,年50岁。被颍州阜阳刘氏称为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