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疍民

多生活于福州沿海地带的船民
福州[dàn]民(“疍”,拼音:dàn),被称为连家船民,或贬称为曲蹄、曲蹄囝(福州话平话字:Kuóh-dà、Kuóh-dà-giāng),有时汉字也写作科题,女性则被称为江妹仔、曲蹄婆(福州话平话字:Gĕng-muói-giāng、Kuóh-dà-bò),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游艇子、白水郎、蜒等,是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水上的疍民,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1][2][3]

起源和发展

名称由来

民国时期,政府立法废除对疍民的歧视政策。自1950年代起,政府陆续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1990年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定居陆上。
游艇子”是古籍上对福州疍民最早的称谓,也泛指东南沿海的其他疍民,见于《北史》和北宋淳熙年间的《三山志》。唐宋时期对疍民较为普遍的称呼是“白水郎”,或称“白水仙”、“白水人”,《三山志》里就有记载。“疍”,与“蜒”、“疍”、“蛋”等字通假,这种指代最早见于隋代南宋以来被普遍用来称呼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