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国

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国家
扶余国,古国名,亦书夫余或夫馀。[1][2]中国东北地区以扶余语为母语的古老民族所建立的国家。[2][3]于公元前2世纪建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灭亡,前后约有700年历史。[2]
中国史书《论衡·吉验篇》记载,东明逃离北夷槖离国后,南下进入扶余之地创建了扶余国。[4]建国后,扶余国对内完善统治制度,对外扩大疆土。同时加强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至西汉时期,归玄菟郡管辖。[3][5][6]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扶余国开始向汉朝廷进贡,双方关系更为密切。[7]扶余国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同时在中原王朝庇佑下,一度发展成领先于周边国家的地方民族强国。[8]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开始,扶余国多次遭到慕容鲜卑侵袭,大片领土被夺。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扶余国再次遇袭,被迫西迁,国力衰落。[2][9][10]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扶余王率众逃到高句丽,勿吉进入扶余国故地,扶余国灭亡。[2]
扶余国疆域前后变化很大。建国之初势力范围主要在今吉林市一带。[11]强盛之时东到张广才岭,南临浑河、辉发河上游的分水岭一带,西达吉林省白城地区,北边越过拉林河进入黑龙江省境内,直抵东流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后的黑龙江下游一段,方圆约900公里。[12][2]扶余国的王城也有变动,兵败西迁之前,王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山和东团山之间的南城子。[13]西迁后的王城,史学界尚有争论。学者李健才认为在今长春市农安县。此观点为目前学术界的通说。[2][14]随着疆域王城的变化,扶余人口大致有四个流向:一是被鲜卑掳掠,融入鲜卑和汉族;二是融入高句丽;三是进入朝鲜半岛,融入百济族群之中;四是融入勿吉族团。[15]内政上,扶余国是父死子继和无嫡立庶的禅传制度,等级森严,律法严明。[3]外交上,与中原王朝大体保持友好往来,对其朝贡。与周邻除了与公孙度曾结盟外,大多处于抗争和对立关系。[7]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渔猎与畜牧业为辅,手工业发达。[16][17]文化上,扶余国建筑多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史籍记载扶余人能歌善舞。[3][18]

国号

扶余,亦书夫余或夫馀。其名最早见于中国史书史记》。《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亦勃……北邻乌桓、夫馀,东[wǎn]秽貉、朝鲜、真番之利。”[1]其称谓由来,有几种说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