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

某一时点流通中的货币量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1]亦称货币存量,指某一时点如(年终)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2]
研究货币供应量有助于正确理解商品流通和货币规律。货币供应量的正确理解和控制是确保市场货币流通稳定、克服市场缺陷的关键。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是预防通货膨胀、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3]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模式有直接型、间接型、过渡型,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涉及三个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经济部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手段包含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控、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等。[4]
货币供应量理论早期经历“货币面纱论”,提出MV=PT,其中M是货币,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商品价格,T是商品交易量。货币数量论用产出GDP(用Q代表)取代商品交易量T,把货币数量论的公式改写为MV=PQ。[5]各国国情不同,划分货币层次的具体方法也有所不同,即使按照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将货币层次分为M1和M2等,所包含的资产范围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美国、欧盟和中国在货币供应量及其构成方面有各自的具体方法。[6]

基本概念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