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

旋毛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osis)系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所致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而被感染。[3]旋毛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西欧与北美发病率较高。[2]全球约有20%的国家有病例报道,1986年至2009年间全球发病率约为1.1~8.5/100000人。每年约有10000例临床报道,病死率约为0.2%。[3]
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猪和鼠,患者中生食猪肉感染者超过90%。[2]人普遍易感染该病,但以30~50岁男性为多见。[3]旋毛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胃肠道症状(腹泻水样便、腹痛、恶心等)、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移行至心、肺、脑时,可引起心肌炎肺炎脑炎等。该病根据病前1~2周生食或半生食感染动物肉类及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疑诊[2],确诊依据为肌肉活检发现包囊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阳性。[3] 该病以病原治疗为主,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其对各期旋毛虫均有较好的杀虫作用[2];对具有高热,明显毒血症,心肌炎、脑炎者(其中一项或多项的),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及时治疗者预后好,常于1~2个月恢复[2],而感染原虫量多的病例病死率可达5%。[3]该病可通过加强生猪圈养管理,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对屠宰场的检验检疫工作等进行预防。[2]
1835年,伦敦的医学生Paget第一次从人体中发现了旋毛虫,同年Owen正式发表了旋毛虫的报道,并将其命名为旋毛虫。1964年,中国西藏首次报道了旋毛虫人体感染。[6]

病因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