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中国传统工艺品
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传统工艺品,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制作的“木鸢”是风筝的原生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4][5]
风筝,古时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有“南鹞北鸢”之说,此外还有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多种称谓,[6]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的楚汉争霸[7]但其起源的观点有木鸢说、韩信发明说、李邺发明说、巫术说,[5][6]而风筝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诗文中,[8]从唐代开始,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风筝艺术的发展及民间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展,推动了纸糊风筝的兴起,加之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渐兴,风筝逐渐与民俗相融合,成为民间百姓的娱乐工具。[9]大约五代时期人们开始用风筝代替“纸鸢”等称谓,[10]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这一时期风筝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和健身。元明两代,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放风筝活动有所衰减,但依旧存在。[9]清朝时,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11]在民国时期,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仍然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12]
如今风筝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样式和扎制、放飞技巧均有所进步。[13]改革开放以来,风筝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流水作业、分工合作,生产销售规模日益扩大,生产销售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5]流传到现在,风筝可以分为北京风筝、天津风筝、潍坊风筝、南通风筝、阳江风筝、四川风筝、拉萨风筝、江南风筝和台湾风筝等流派。[14]按内容和形象可分为鸟形风筝、虫形风筝、人物风筝、字形风筝、器皿类风筝及变形几何图形风筝等。[15]按风筝的功能分有玩具风筝、观赏风筝、特技风筝、实用风筝等。[16]按风筝的骨架结构可分为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拍子风筝等。[17]按艺术风格分有宫廷风筝、民间风筝、创新风筝等。[18]
此外,传统的中国风筝制作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3]而常用的绑扎方法有口咬线缠绕绑扎法;手捏缠绕绑扎法;扣扣锁缠绕绑扎法等,常用的竹条绑扎方法有十字绑扎法、劈口十字绑扎法、顺头绑扎法、卧头绑扎法、卯榫联接法等。[19]风筝在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节日中有不同的习俗,它成为民间百姓向上天表达愿望、倾诉情感的工具,也和农忙和农事联系在一起,它在民间文化系统中产生、发展、传承、传播,与民间文化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质。[5]中国的风筝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流传到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地后,也衍生出各自不同的放风筝习俗和比赛。[20]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