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

分布于黄河上游的彩陶器皿
马家窑文化彩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七百多年。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历经三千多年发展后走向衰落。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如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1923年,马家窑文化首先在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被发现,因此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器型丰富多样,图案变化多端,色彩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的奇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两色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则以黑、红两色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璀璨的文化之一,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1]

概述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由来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nài]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