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纳·卡尔·海森堡

德国物理学家
沃纳·卡尔·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1976年2月1日逝世于西德慕尼黑)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6][7]同时,他还因其在二战期间作为德国核裂变研究领导者而受到争议。[8]
1920年,海森堡进入慕尼黑大学[3]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索米菲的指导下发表了关于流体力学方向的博士论文[1][2]1926年,他被任命为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讲师。次年,被莱比锡大学聘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系主任,任职15年。[1][9][10]1941年,海森堡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凯泽·威廉皇家物理所所长。[1]1946年,他与同事们重组了哥廷根物理研究所,该研究后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11][1]
在海森堡的学术生涯中,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这一理论的发表以及其应用(主要指氢的自旋异构体发现)使海森堡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6]此外海森堡又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并且他还在湍流流体力学原子核铁磁性、宇宙射线和亚原子粒子等领域做出了贡献。[5]二战期间,他是德国核武器计划的主要科学家,相关原子研究方面的工作引起争议。[5]
1955年海森堡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12],196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