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子

节肢动物门金龟子科昆虫的总称
金龟子,又名牧户虫,属鞘翅目金龟科,其成虫俗称栗子虫、黄虫、瞎眼闯子、打灯虎儿。金龟子幼虫统称蛴螬,俗称土蚕、地蚕、地狗子,长3~4厘米,色白,头黄棕色,口坚硬,身体常弯曲成马蹄状;成虫体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触角叶状,由9~11节组成,各节都能自由开闭,一般雄大雌小;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的种类还有拟死现象,受惊后落地装死。[1][2]
金龟子夏季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树根旁土壤中。老熟幼虫在地下做茧化蛹。金龟子为完全变态[1]
金龟子主要危害梨、核桃、桃、李、葡萄苹果柑橘、杨、柳、樟、女贞等林木。[3]其主要种类有铜绿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茶色金龟子暗黑金龟子等,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危害期集中的林木害虫。金龟子生活隐蔽、适应性强、生活时长不一,很难防治。[1]其成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与穿孔,甚者可把叶片吃光;幼虫在土中咬食植物根部,甚者致植株枯死,造成缺株、断[lǒng],是果树林木主要的地下害虫。[4]防治金龟子可用诱杀、药杀、捕杀成虫和冬耕土壤时杀灭幼虫、成虫等方法。[5]
金龟子种类很多,全世界有26000多种,而在中国就有1000多种,[6]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1]
金龟子(学名:Scarabaeoidea),是鞘翅目下金龟总科昆虫的统称,亦被称为鳃角类,其幼虫通常称为蛴螬。根据生物物种名录(COL),该总科包含15科、3063属、41567 种,其中3科已灭绝,现存12科。金龟子是全变态昆虫,其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的外形和体色极为多样,不同物种的体型差异显著,但总体而言,体长大于体宽,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两对翅膀,足部为开掘型,通常带有两枚端距。幼虫体宽而肥,通常呈“C”形,多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金龟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甚至包括北极圈。成虫适应于沙漠、农田、森林和草地等多种环境,幼虫则栖息于土壤中、腐烂的木材内或垃圾堆中。金龟子的食性复杂,可分为植食性、腐食性(其中又包括粪食性和木食性)及杂食性三大类;其中,粪食性类群通常具有育幼行为。此外,该科幼虫普遍具有发声行为。金龟子的许多种类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粪食性类群因此被誉为“自然界的清道夫”;中医认为,金龟子的许多物种具备药用价值;幼虫则因富含蛋白质,常被人类食用。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有9种金龟子(如贝氏考锹、凯森考锹、Matthewsius rossi、Prodontria lewisi )等被列为极危(CR)物种,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有11种金龟子(如艾氏泽蜣螂拜氏蜣螂、悍马巨蜣螂)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