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办大学士

中国清代官职之一
协办大学士为中国清代职官之一,品级为正一品。1658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后经反复,1670年再次改内三院为内阁。雍正年间,在内阁大学士之外,设“额外大学士”“协理大学士”,乾隆年间设协办大学士,满人汉人各两名,成为定制。清人雅称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中堂,李鸿章同治七年获授协办大学士,故时人多称之为“李中堂”。

历史沿革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内阁长官,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阁务。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特授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复置协理大学士。皆非常设,无定额。到乾隆四年(1739年)方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十三年额定为满、汉各一员。雍正九年(1731年)设立额外大学士,乾隆时改为与协办大学士。在大学士方面,满人汉人各二名。在协办大学士方面,满人与汉人各一名。 [1]

职权介绍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为从一品。由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可递升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