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

刘永福领导的民间地方武装
黑旗军是晚清名将刘永福组建和统率的一支民间地方武装,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黑旗军,主要将领有刘永福、吴凤典黄守忠等人。[1][2][3][4]
清朝末年,由于广西地区连年灾荒与沉重的赋税,百姓不堪重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受到太平军节节胜利的鼓舞,广西境内天地会反清起义不断。期间,广东钦州县人刘永福加入天地会反清武装,投入起义军首领吴亚终的部队,因指挥才能出众,刘永福获得吴亚终的器重,担任大旗头,所部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3][5]同治六年(1867年),起义军遭到清军围剿而陷入困境,因与吴亚终出现矛盾,刘永福率部出走越南,在六安州正式成立黑旗军。黑旗军入越后,先后在苏街、六安等地活动,并在保胜建立根据地,保护商旅,设卡收税,清剿股匪,吸纳其他小股部队加入,势力不断壮大。黑旗军协助越南政府和清军围剿溃退越南境内的黄旗军,逐渐获得越南政府认可,发展成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3][6][4]
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军队入侵越南河内城,在越南政府的邀请之下,黑旗军助越抗法,取得两次“纸桥大捷”,并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协助清军抗击法军,取得临洮大捷、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4年),随着清廷与法国议和,黑旗军被迫回到南宁,随后经过多次裁减,兵力剩三百余人。[7][8][9]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日军威胁台湾,清廷谕令刘永福重建黑旗军,刘永福在广东汕头及台湾本地招募士兵,组成新的黑旗军,守台抗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在台湾坚持抗日,在与日军的战争中,黑旗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清廷先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次谕令刘永福重建黑旗军,但黑旗军并未发挥什么作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永福自请解散黑旗军。[7][10]
黑旗军进入越南后发展为四个营、两个队、两个“防堵”[a]共二千七百余人,鼎盛时期,黑旗军全军十四个营,共五千余人。黑旗军回国后,整编为五个营,共一千一百人,最后缩减到仅剩三百余人。[10][3][9]守台抗日期间,刘永福重建黑旗军,合共八营,兵力近两千人,但在抗日斗争中几乎全军覆没。[10][11]黑旗军援助越南抗击法军,迟滞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进程,保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清廷割让台湾后,黑旗军坚决守台抗日,彰显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大义。[9][12][11]清史稿》评价黑旗军在越南抗击法军,名震中外,法军谈之变色。[7]当代学者范宏贵评价黑旗军得到百姓拥护,在中越交界地区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13]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