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置郡县

用旧名异地重建的州郡县
侨置郡县是我国古代地名命名的一种方式。“侨”是“侨居”, 泛指在外乡居住。“置”乃“设置”之意。“侨置郡县”就是把原来的地名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原名不变,在另一个地方重新设置与原来地名相同的郡县。[1]
侨置郡县最早起源于东汉,正式形成于东晋初期,最初是东晋政府为安置流民,按原籍设立的地方机构,南来流民及士族借此得以粗安,在他们聚居的地区统一制定服役等各种制度,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行政统治制度。[2]
侨置郡县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其根本原因是战争。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 侨置郡县由于国土沦丧, 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 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 彰显归复失地的决心, 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的考虑而大量侨置郡县。[2]

概述

侨置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玄菟郡及所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长期受到高句丽威胁而沦陷,失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得以重建,仍用三县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