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翁,是一位近代语言文字学家。他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并在年轻时接受了广泛的教育。杨树达曾在日本留学,并在回国后担任了多个教职,包括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和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杨树达一生致力于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在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音韵以及汉语语法和修辞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30年代,他发现了形声字声类有假借现象,并收集了数百个声联义的例证。他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高等国文法》、《词诠》、《论语疏证》、《汉书窥管》、《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积微居小学述林》等,这些著作也被收入了《杨树达文集》中。 杨树达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贡献对于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于1956年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有自编讲义,讲述多年研究所得,最后形成著作,内容十分精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