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

抗战期间兴起的文化流派
四十年代初,正当抗战期间,出现过很有特色的文化流派——战国策派。这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当时颇引时人关注。这一文化流派,因其流派的核心人物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战国策》半月刊,从1940年4月到1941年7月发行。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陈[quán]雷海宗昆明主办。1941年7月停刊以后,又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

发展历程

“战国策派”,又称“战国派”。是抗战期间兴起的一个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都是留德出身)等人为中心的文化流派。1940年,他们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翌年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发表一些推崇尼采“超人哲学”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言论,故得此名。
“战国策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出发点是一种国家主义,而非个人主义,这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不同之处。五四时期虽也出现了国家主义,但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还仅仅局限于宣扬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对政治民主化一般还持赞成态度。而“战国策派”则不同,他们将国家主义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权威主义,认为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重心;而要获得一个稳定的政治重心,就必须抛弃政出多门的民主政治。雷海宗说:“政治问题虽然千头万绪,但最少由表面看来,一个固定的元首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政局的稳定与否,就由元首产生时的平静与否而定。近年来吃了群龙无首的大亏之后,国人已渐觉到首领的必要;此次抗战尤其增进了这种认识,已有了全民族所绝对拥护的领袖。”(《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载《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当然,“战国策派”内部在某些问题上也是有区别的。林同济相对而言应算是一个激进的反传统者,但陈铨与雷海宗却对儒家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国家等于一切,其它都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