嶂石岩地貌

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
嶂石岩地貌,与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并称三大景观砂岩地貌,[1]地貌学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2]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太行山中南段,以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景区最为典型。[3]1988年,中国地理学家郭康在太行山发现了一种气势壮阔的红崖长墙砂岩地貌,后经多年考察研究,郭康先生于1992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价值开发”一文,正式将该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4]
嶂石岩地貌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横向楔状侵蚀作用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其中楔状侵蚀过程是嶂石岩地貌区别于其他地貌类型的根本原因,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对嶂石岩地貌演化的速率及物质总量的搬运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共同促进了嶂石岩地貌的形成。[3]嶂石岩地貌以“嶂石三叠”最为典型,[4]下层岩性为元古界灰绿色变钠长安山岩和顺层侵入的变质辉绿岩-闪长岩,主要构成嶂石岩地貌的坡麓;中层的石英砂岩为嶂石岩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层;上层岩性为寒武系岩层,主要是易于风化、抗侵蚀能力差的泥、页岩层。[3]当上覆岩层承受不住岩体的重力而塌落后,就形成三级阶梯状的陡崖。[4]
嶂石岩地貌作为区别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的新型地貌,具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特征、沟谷垂直自始至终五个方面。[4][3]

发现与命名

1972年,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郭康在太行山考察 中发现了一种气势壮阔的红崖长墙砂岩地貌,后经多年考察研究,正式将该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与地方文化景观。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有本质上的区别。“嶂石岩地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形成与演化模式,丰富了地貌学的内容,开拓了应用地貌学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