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导式多弹头

单枚导弹携带多个弹头打击不同目标的设计
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导弹弹头。母舱由整流罩、末助推发动机、制导装置和释放装置等组成。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也能集中攻击一个面目标,从而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

研制历程

上世纪50年代的冷战初期,美苏曾为洲际弹道导弹展开军备竞赛。当时受到技术限制,每枚导弹只能携带1颗弹头。为了提高投送效率,有人提出一枚导弹携带多枚弹头的设想,但由于导弹载荷和多载荷分离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实现。1957年和1958年,苏联美国陆续成功发射卫星,这初步解决了导弹载荷和不同载荷的分离技术问题,于是,多弹头(Multiple reentry vehicle,MRV)和分导式多弹头(Multipleindependently reentry vehicle,MIRV)技术的发展再次被提了出来。7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分导式多弹头导弹,配备在“民兵”Ⅲ等导弹上。随后,苏联和法国也相继研制成功。
集束式多弹头技术发展分导式弹头技术的国家大多都将集束式多弹头作为入门课程,这种弹头是在一个母弹舱内装配若干个子弹,母弹和子弹均无制导能力,在程序设计的预定高度和速度,母舱内的若干个子弹同时释放。它不需要太复杂的分离技术,只要导弹满足载荷要求即可。苏联在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并很快将SS-9导弹改进为集束式多弹头型。当时苏联在发展SS-9导弹时将导弹最大投送重量提高到了5.8吨。担负分导式弹头技术开发的南方设计局首先利用SS-9导弹研制了集束式弹头。集束式多弹头虽然是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试验阶段,但仍有重要军事意义。它不但能提高攻击的突防效果,提高导弹投送效率,而且可以实现子弹头在目标区内的均匀散布,克服大当量单弹头在打击面目标时破坏效果强弱不均的情况。但也可以看出,这种投放方式子弹头无制导能力,在飞行弹道中和落点区域内的分离距离都不太大,因此效果有限。苏联只是在SS-9和SS-11两种导弹上采用了集束式弹头,美国只对此进行了试验,并未真正服役。 “一箭多星”技术谈到分导式弹头技术就不能不谈到“一箭多星”技术。“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入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就先后研制了几种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卫星的末助推装置。例如1960年,美国应用“艾布尔”运载火箭的末级,首次将3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艾布尔”使用自燃推进剂,使发动机既能关机又能重新启动。它还有制导控制系统、一套程序机构和加速度计,这些装置正是分导式多弹头的末助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后来美国又研制出性能更好的、被称为“过渡级”的末助推控制系统。该系统中有一个能够惯性飞行和再次启动的推进装置,能作多样化的机动飞行。 1966年,美国用一枚“大力神”3C火箭和“过渡级”把8颗卫星送入8条不同的赤道轨道。苏联的卫星轨控技术比美国要早,因此其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发展路线与美国非常接近。它于1965年用1枚火箭将5颗卫星送入轨道,为以后发展分导式多弹头奠定了基础。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与集束式弹头不同,分导式多个弹头飞行轨道各不相同,不但可打击横向几十千米范围内的多个目标,还可以打击纵向上百千米的多个目标。美国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多次多弹头飞行试验,对集束式和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最终通过“一箭多星”中的“过渡级”开发掌握了分导式多弹头必需的末助推控制技术,因此在1966年“大力神”3c火箭应用“过渡级”成功后仅3年,美国空军就完成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开发。由于当时服役的“民兵”一2导弹的载荷只有725千克,无法满足多弹头载荷要求,美国空军为此开发了“民兵"-3导弹,载荷达到907千克。“民兵”一3在1968年8 月成功首飞,采用同样分导技术的“海神”C-3导弹几乎同时完成了首飞。“民兵”一3使用了3颗MK12/W62分导式子弹头,“海神”C-3使用了 6~10颗MK3/W68分导式子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