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苏联政治人物,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英语: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党和国家的著名活动家,1953年—1964年,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3][4]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1958年至1964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1]
1894年4月17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于俄罗斯西部库尔斯克省(今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世贫苦,他未接受过正规教育。青年时代,他曾当过牧童,并在顿巴斯的工厂和矿山做工,后成了一名钳工。赫鲁晓夫于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于顿巴斯的矿井工作。在完成了顿涅茨克工学院工人专修班的学习后,在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的帮助下,赫鲁晓夫逐步进入到苏联党内高层,并于1939年8月的联共(布)十八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支持了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大清洗,批准逮捕了数千人,并于1938年被斯大林派去管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他继续在那里进行清洗工作。二战期间,赫鲁晓夫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战争结束后,赫鲁晓夫回到乌克兰,并在1944年至1949年12月担任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后,成为斯大林的亲密顾问之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赫鲁晓夫迫使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下台,成功巩固了他作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威。1956年2月25日晚,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结束后,赫鲁晓夫向代表们发表了“秘密演讲”,大肆谴责斯大林的清洗运动并极力反对个人崇拜。之后,他又与他的主要盟友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开始了去斯大林化的政策。[2][5][6][1]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等新观点。[7]
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普通公民生活的经济改革政策及农业改革政策,例如扩大企业供应自主权、大力开垦荒地、强制农民种植玉米。然而,这些政策并未促进苏联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赞助了苏联早期的太空计划,并因苏伊士危机人造卫星发射、1957年叙利亚危机和1960年U2等事件的胜利而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军事方面,赫鲁晓夫下令大幅削减常规力量并希望依靠导弹来进行国防。尽管削减了国防开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仍被看做是冷战最紧张的时期,并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成功地与美国进行了谈判,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局势。1964年10月,克里姆林宫领导层剥夺了他的权力,他被安排在莫斯科的一处乡间别墅养老。他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的长篇回忆录,该回忆录被偷运到西方,部分内容于1970年出版。赫鲁晓夫于197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并被葬于新圣女公墓[2][1]
苏联原宣传部部长、历史学家雅科夫列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овлев)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献身者,他清算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坚定不挠的用他的盲目、冒进的改革政策指挥苏联共产主义大步前进,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种玉米、开荒地、搞农业现代化,这些都将他推离目的地”。[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