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鼯鼠

产自福建、广东等地的啮齿动物
鼯鼠(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Pallas, 1766)),又称红巨型飞[]、赤鼯鼠、大鼯鼠,大飞鼠,红色巨飞鼠等,是松鼠科的一种啮齿动物

形态特征

体长360~480毫米,尾长330~425毫米,后足长68~75毫米。体重约600克。身体背面、皮翼、足和尾上面均呈闪亮赤褐色到暗栗红色;颈背及体背面中间部分毛色较深暗;体腹面带粉红色或橙红色,至皮翼边缘下面逐渐成为赤褐色,腹部两侧白色。耳壳后有少许黑色毛。眼周及颊部黑色,颏有1小褐斑。
颅骨宽短,其宽约为长的66.6%。吻部很短。颅骨上面前部至中部从侧面看几乎平直,后都略呈弧形。眶间凹陷。鼻骨前端盟显比后端宽,其后端超出前颌骨后端,左右鼻骨外侧比内侧长,其后缘合成为弧形。眶上突前端有1凹刻。门齿孔狭短,长仅4毫米。腭后缘几乎平直,中间无小尖突。
鼯鼠为体型较大的鼯鼠,尾长,一般呈圆柱形,有些较小种类的尾略扁。肢骨细长,有的肱骨远端有l明显内上髁孔,这种原始特征在啮齿类中是少见的。后肢腓骨甚为细长,但完整。前臂的骨也极其细长。腕部与小飞鼠之类一样,有1根软骨用以撑开滑翔皮翼前缘。颅骨构造似小飞鼠类,但较为粗大和结实。眶间凹陷明显。颅骨骨缝有较早愈合的趋向。额骨和顶骨中线均消失。顶间骨和顶骨之间的骨缝亦不存在。齿式与小型种类相似。但第一小的上前臼齿位于第二大上前臼齿的前缘中间,后者齿冠面大小与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相似。第三上臼齿是颊齿中最小者。而下颌最小的即是第一枚颊齿。3枚下臼齿大小均相似。上臼齿齿冠结构与小飞鼠类有所区别;每一上臼齿齿冠均有前后2个横嵴,而小飞鼠类最后臼齿仅有1前横嵴而已。乳头有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