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

用于刻写佛经的叶子
贝叶,又称为贝多罗[1],指的是贝多罗树(梵语pattra)的叶子,亦借指“佛经[2],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作为刻写材料,后随佛教传入中国[3]。古印度佛教徒会用铁笔将经、律、论三藏刻写在贝叶上,然后整理重叠起来,下用两块木板夹住,再用绳子串结[3]
大约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古印度就把贝多罗树的叶子剪裁成细长条,用铁笔在上面刻字书写佛经了,而要想贝叶能够刻字,首先得采集新鲜的贝叶,然后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再加入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后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才行。在完成刻写之后,还需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痕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3]
公元1世纪至10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曾携带大量贝叶经来中土传教,中土亦派遣佛教徒去印度取经,如唐玄奘者流,归国时就带回了大量贝叶经。因此,中国又用贝叶书、梵夹、贝书、贝编等指称佛经,在中国的云南及东南亚诸国都有用巴利文、傣文、缅甸文写的贝叶经,其中西双版纳保存的贝叶经多达50000多部[3]

基本介绍

贝叶是棕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 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取鲜花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离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