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

齿轮传动等组成的减速设备
减速机也称减速器[1],是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或蜗杆传动所组成的独立部件,安装在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起降低转速和增大转矩的作用。[2]
1926 年,德国科学家 L. Braren 在前人提出的少齿差行星传动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出了摆线针轮传动,并设计出采用摆线针轮传动的减速器。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这项技术被日本住友株式会社引入,并投入生产[4]中国于1960年初开始研究摆线传动装置[5]日本于 1969 年研究出新型摆线针轮减速器,并投入生产使用。[4]20世纪的80年代,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精度需求,日本帝人株式会社(TEIJINSEIKICo.,Ltd)基于传统摆线针轮传动,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研究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摆线针轮减速器,称为RV减速器。[4]1990年,专用于汽车的2K-V型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在上海减速机厂成功研发。1999年,RV250AII减速器由大连铁道学院秦川机床合作研发2003年,顾灿春利用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方法重新设计了圆柱蜗杆减速器。2017年,王嘉宁等人为了完善啮合力的计算公式,提高RV减速器的拟合刚度,分析了摆线轮修形对初始间隙以及啮合齿数的影响。[5]
减速机按传动原理可分为普通减速机和行星减速机两类[2],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起重、运输、水泥、建筑、化工、纺织、印染、制药、医疗、美容、保健按摩、办公用品等行业。[1]

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德国科学家首次证明了圆弧和摆线齿廓可以实现共轭传动,能够满足齿廓啮合定传动比条件,同时提出了以外摆线为齿廓的少齿差传动。1926 年,德国科学家 L. Braren 在前人提出的少齿差行星传动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出了摆线针轮传动,并设计出采用摆线针轮传动的减速器,称之为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减速器。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这项技术被日本住友株式会社引入,并投入生产,当时所生产的减速器可以用于实际的传动,但是精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购买摆线针轮传动专利[4]中国于1960年初开始研究摆线传动装置[5]。日本于 1969 年研究出新型摆线针轮减速器,并投入生产使用。[4]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东北工学院和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展摆线传动原理、受力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5]。20世纪的80年代,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精度需求,日本帝人基于传统摆线针轮传动,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研究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摆线针轮减速器,称为RV减速器。1986年日本帝人公司取得了RV减速器方面的硕果,实现了减速器的商业化,占据全球 60%左右的市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