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顾炎武主编史籍
《日知录》共三十二卷,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著,该书从经术、治道、博闻三大类进行稽古考订,以学术札记的方式展示自己毕生治学的所思所得,视野广阔,考订精详,对清代学术风气的形成、学术文体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1]
《日知录》初刻本八卷,康熙九年(1670)刻于淮安。后经作者增修为二十卷,又经增修,至康熙十五年(1676)成三十卷。今本三十二卷是顾炎武弟子潘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刻印的,时顾炎武已逝世十三年。《日知录》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读书心得。内容涉及经义、政事、史地、艺文、兵事、天象术数等方面,是顾炎武用三十年时间写成的最主要代表作,自称平生之志与业尽在此书中。《日知录》内容丰富,考证精审,体系缜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2]
《日知录》中以考据研究经史之学的治学之法,实现了“文选”由点评到实证的重大转变,从而让顾炎武成为了清代考据学的鼻祖。[3]

内容简介

《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士庶。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