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

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大钟,藏、傣、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钟鼓楼和佛教寺院中。钟体铜制,呈圆锥形,上小下大,中空无舌,钟体大小不等,多以钟鼓楼、寺院的规模和等 级而定,并与大鼓相适应,用于早晨报时和佛教盛大典礼仪式。

概况

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吕氏春秋》、《山海经》、《 世本》等远古神话传说,钟为尧舜时一位名叫垂的人创制。最初的钟是陶制的,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有出土,钟体长方形,直柄夏禹时期,出现了铜制的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几种钟。到了周代,钟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金类乐器。随着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由于受到印度圆口钟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形如瓦罐的圆形钟。公元575年铸造的一枚陈太建钟铭文为:“陈太建七年,十二月九日,钟一口,供养起,弟子沈文殊造,称二十斤”。这类钟为佛寺、钟楼使用,因它余音太长而不适于参加合奏。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余音短);声长则曲(余音长)。”所以,我国古代的钟分为两类,除有用于钟楼和佛教寺院的圆形大钟外,还有用于合奏的乐钟。
大钟

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