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

清代戏曲理论家
李调元(公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出生于四川安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宝林镇),在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成长,卒于嘉庆七年。[1]他是清代的戏曲理论家、诗人,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1]
李调元自小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曾在涪江书院受教并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尤其是乡试中夺魁。他不仅文采飞扬,还师从陆宙冲学习绘画,以其精湛的水墨画技艺而闻名,人称“小李将军”。在科举会试中荣获第二名,并在殿试中获得二甲第十一名,进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担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李调元在官场上以正直著称,不畏强权,因而遭遇排挤。尽管如此,他在广东任乡试副主考期间以公正无私获得士子们的尊敬,并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不幸的是,他在护送《四库全书》至盛京途中因书籍受损遭诬玩忽职守,被乾隆皇帝罢官下狱。幸亏直隶总督袁守侗相助,他缴纳赎金后得以释放,归乡。回乡后,李调元与父亲共建“万卷楼”收藏书籍。遗憾的是,1800年该楼被焚毁,给他带来极大的打击,3年后,他含恨离世。[2]
李调元代表作有《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等,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编[zuǎn]《函海》《续函海》等文献学巨著。[3]

人物生平

蜀中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