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达

法国哲学家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7.15—2004.10.8),生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近郊埃尔·比哈(EI Biar)。德里达是著名的解构理论的创立者,作为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学术影响力远在法国之外并且超出了哲学领域,波及整个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德里达生平著作颇丰,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经有六十余部著作问世。其中代表作品有《书写与差异》《声音与现象》《播撒》《哲学的边缘》《立场》《丧钟》《马克思的幽灵》等。[1][2][3]
德里达的父母是犹太血统,但德里达本人却并没有受过正式的犹太式教育。从小生活在犹太-阿拉伯人氛围中的经历,使德里达产生逃脱殖民文化环境的倾向。在中学阶段,德里达通过阅读众多法国文学作品,对布朗肖、巴塔耶等法国现代作家以及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德里达经历了一次考试失败之后,第二次成功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毕业后,德里达先后在母校、索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教,并在此后长期兼任美国几所著名大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之后,德里达写作了巨量的哲学专著,学术影响力日益深远。1992年5月9日,来自十数个国家的20余名哲学家在伦敦的《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反对剑桥大学授予德里达荣誉博士学位的公开信,声称德里达本人的理论除了体现在文学和电影方面以外,并不具有哲学上的影响力,认为其著作不清晰严谨,其姿态戏谑轻浮。著名学者尼古拉斯·罗伊尔认为,这一公开信体现了学院派哲学对德里达式的法国哲学、对解构主义的忌惮。最终德里达仍然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1年,德里达曾在9月到访中国,先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与中国学者和青年学生交流,对中国西方哲学研究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5][3]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作为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仅在于他以自己的方式对哲学史做出重写或读解,而且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将从根本上使传统的哲学史写作归于无效。何一教授认为,“德里达是后现代理论谱系中最为纯正的“哲学家”之一,解构主义是当今时代人文学科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陈晓明教授也提到,“德里达以解构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领域,以怀疑主义的方式对所有原命题加以质疑,对以往所谓真理性的论断进行拆解,开启了后现代时代的新的人文学。”[1][3]

主要生平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生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近郊埃尔·比哈(EI Biar),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阿尔及利亚并不是法国本土,所以虽然不断地法国化,但两者之间毕竟隔着宽广的地中海“深渊”。相对于法国本土,这里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边缘”地带。德里达的父母都是犹太血统,这让他的“身份”先天地被“铭刻”(书写)上了犹太人的标记。但虽然如此, 他却并没有受过真正犹太式的教养。对此,日本学者高桥哲哉说:“他的家族虽然被确认从 1830年之前就住在阿尔及利亚, 但德里达把法语作为母语,只相信他自己的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他全不懂,也没有学犹太教和犹太教法典,他所接近的惟一教育就是‘基督教拉丁一法国式的’。作为表明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社会法国化的程度,的确让人吃惊的例子就是德里达自身的这种证言:这就是犹太人竟然将‘割礼’叫做‘洗礼’……他的家庭也只不过是‘极其平凡意义上的(犹太教的)习惯遵守者’,而并不能证明是‘真正犹太式的教养’。”(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p9)所以,作为“阿尔及利亚的犹太血统法国人”,德里达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在三重意义上被切断或被边缘化了:首先,它被从阿拉伯语言和文化中切断;其次,它被从法国进入欧洲的语言和文化中切断;第三,它被“从犹太的记忆,应该设想为犹太之物的历史和语言“中切断。而这样一种三重意义上的切断,对于他后来思想的生成发展至关紧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