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毓浵

高毓浵
[][tóng](1877—1956年),字淞荃,号潜子,男,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光绪二十八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二甲二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生平

高毓浵于清光绪三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公元1877年9月3日)出生,26岁殿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高毓浵未至十岁便读完五经,过目不忘,为时人所赞叹。潜公自幼秉庭训、奉母仪,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潜公两岁时,便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识字读经,且每夜灯下学习不辍。为备科举之用,8岁的高毓浵便开始习作八股文,到10岁开始出外,拜刘晓山为师,研读“四书”,继续学习写作八股文和“试帖诗”。11岁又从师研读《春秋左传·公羊·[]梁三传》始习考证之学。是年,即公历1887年,高毓浵之二伯父高崇基出任广西巡抚,此时高崇基在沧州的公馆由其子高令详(字理卿,行二)留守,高毓浵为高令详六弟,遂被召纳寄宿于馆内,且供给食用之费。高崇基的书斋中藏书甚丰,高毓浵便设榻于斋内,通宵达旦,遍览群书,而不知疲倦。由是,高毓浵大开眼界,自感受用不尽者即在于此。
15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由于没有考试经验而落榜。过了两年复报考县级科举考试,名列第一,既而参加“院试”一级的科考,又名列第一,考中秀才。“院试”一级的第一名也称“解元”,即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的头一个“元”。这一年高毓浵17岁,为农历甲午年(公历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高毓浵未能于当年的秋季去参加乡试。至25岁(时为1902年)应岁科试,取得第一,为优贡。当年秋季又参加会试,再得第一,称为“会元”。次年参加殿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高毓浵自称:“应试资斧,皆出理卿伯兄所助。”1904年,27岁的高毓浵住入北京进士馆,并参加进士馆开设的“法政进修班”学习,以适应变法的需要。高毓浵在“进士馆”进修两年左右肄业后,于29岁前后任翰林院编修,并兼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西方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回国后在京师大学堂讲授西方文化、历史。1912年清政府退位,翰林沦落草野。自清朝灭亡翰林院解散后,在近50年的时间里,高毓浵除任过一段时间的江苏省督军公署秘书长外,其谋生方式和其他多数翰林遗老一样,基本上是以卖字为主。因为,从进士中选拔翰林,主要以书法好为标准。皇宫里装饰的笔墨作品绝大多数出自翰林之手。1914年高毓浵离开北京,南游至南京,浮家泛宅,居无定所,12年后到了上海。在上海居10年后,又回到北京。于20年后,即1956年5月在北京去逝,虚岁80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