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偕春

明朝政治人物
林偕春(1537-1604年),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他是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他登进士,隆庆二年(1568年)“分校礼闱”获“五经魁”,独得翰林学士。[1]林偕春聪颖好学、磊落旷达,自幼随父课读。他曾授史职编修,以侍读学士为太子太傅,官至湖广参政。[2][3]林偕春祖居福建云霄佳州郭墩,后迁居前涂村。[4][5]他在民间被尊称为太史公、林太师公,并被视为神灵膜拜,信仰分布于闽南粤东台湾等地。[6][7]

人物生平

林偕春生长于内忧外患时期,对社会风情民间疾苦了如指掌,怀走仕途展抱负之志,救民于水火。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四十四年(1565年)间,广东饶平一带“盗贼”进入诏安云霄等地,吏部欲添设[niè]宪,委以练兵诏邑,控制云霄,林偕春以“官多民扰”向家宰陈述理由,后罢设;时云霄有少数不法之徒常于乡间抢劫,参戍与巡海宪臣议请朝廷夷以兵革,林偕春即向朝廷反映情况,倡导乡民联防,使不法之徒销声匿迹(后著《条上弭盗方略》),避免了一场兵祸。林偕春博学多才,工于古文、辞、诗歌,文章气节兼之。“戊辰(隆庆二年,即1568年)分校礼闱、所得南宫之士独盛”。
林偕春画像
万历元年(1573年)奉诏[zuǎn]修武宗、世宗两朝实录,经筵展书、管理[gào]敕。万历二年(1574年),《实录成》,首辅张居正派典籍要偕春为其撰述增褒饰语,以“王言有体”给予拒绝,宁挫一官、不假一字,为此被张居正记恨。翌年(1575年),按例时京官考察,居正找不到林偕春的把柄,便以例转为由,[bìn]其出翰林院,调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偕春知是居正报复,行至淮安“疏乞致仕归”。家居期间,于万历七年(1579年)应漳浦县令朱廷益邀请,参与续修《漳浦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