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

晚清洋务派代表之一,李鸿章幕僚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1]学名斯才,别名乾,字眉叔,江苏省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1][2]清末洋务派重要代表、外交家、语言学家。[3][4]
马建忠年少便随家搬迁至上海,9岁时进入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丁文。原本准备走科举之路的马建忠,在经历了帝国列强的侵略后,决定放弃科考,潜心研究西学,寻求救国道路。同治九年(1870年),马建忠在哥哥马建勋的介绍下进入了洋务大臣李鸿章幕府,随办洋务。因为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他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光绪二年(1876年),马建忠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国公使翻译。[2][5]在留学期间,马建忠还去了周边国家参观学习。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的马建忠回到中国,应李鸿章之邀,他再次进入其幕府为洋务帮办,[a]主张改革政治,发展工商业。[6]光绪七年(1881年),马建忠被委派前往印度,与英国人就鸦片的专售和税收问题进行交涉。翌年(1882年),他又被派往朝鲜,协助朝鲜政府与美、英、法三国签订商约。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之际,马建忠受李鸿章之命,策划并经手将轮船招商局产业转至美资“其昌洋行”名下。战争结束后,马建忠又着手收回轮船招商局,并任会办[b]。随后,他向李鸿章建议借外债以兴实业、建海军,又大力提倡设工厂、开矿山、行轮船、筑铁路、废厘金、兴商务以及学习西方教育、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诸些方面。[5]光绪十六年(1890年),马建忠被调往上海机器织布局任总办[c],但不久就因织布局筹款困难,只能辞职让位,后居家从事翻译、著书等事宜,先后创作了《适可斋记言记行》《马氏文通》等著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协助其议和事务,终因积劳成疾,于同年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1][4][7]
马建忠精通外文,对西方著作颇有研究。他在结合西方的先进理论和中国国情下,在经济方面提出了举外债、重实业、改革经济体制等主张;[8]在海防方面提出了设立水师衙门、制定海军制度、发展海军教育等主张;[9]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主动开放、修约征税、培养外交人才等主张。[10]蔡元培评价称马建忠对西方学说的认识极深,谈论铁道、海军、外交时,全都能够抓住主要内容,并能从问题的关键点入手,顺利地解决问题。[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