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作家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俄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原名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出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俄罗斯作家,[8]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流亡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
索尔仁尼琴出生时,父亲早逝。他从小在罗斯托夫镇长大。1936年,索尔仁尼琴考入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与此同时,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1941年,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并两次立功。1945年,他因与朋友通信中对斯大林不敬而被判处八年劳改,之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索尔仁尼琴被解除流放。次年,他恢复名誉后定居在梁赞市,担任一名中学数学和物理老师。他一边教学,一边秘密写作。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批示,索尔仁尼琴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劳改营题材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轰动了全苏联[3][5]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索尔仁尼琴开始受到公开批判。由于他的作品无法通过苏联当局的出版许可,他谋求国外出版。1973年12月,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这小说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本。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苏联认为这是“挑衅行动”。1974年2月,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他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1978年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抨击西方民主没有普世价值。此后,他在美国佛蒙特州乡下居住了十几年。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9]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3][10][5]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家中去世,享年89岁。[3]8月6日他被安葬在莫斯科顿斯科伊修道院。[11][4]索尔仁尼琴病逝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多国领导人先后表示悼念。[5]
索尔仁尼琴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传统文化个性:即具有叛逆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和弥赛亚救世主义的的启蒙与使命意识。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观“美一定能拯救世界”。在索尔仁尼琴的独特语境里,文学是与宗教和真理相联系的。[12]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他毕生都以战士的姿态,高举战旗,对现实社会中的[]疾或直言谏书,或用文学醒示,虽然屡遭磨难,但无怨无悔。[13]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也不认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认为,俄罗斯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是需要一个适应其历史和传统的制度。[14]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通常时空高度浓缩且十分注意选择观察点,政治色彩鲜明;不注重叙事但着眼于人物心灵震颤的描摹;基本写实,间或插入虚幻情景的描写及象征、比喻、讽刺等多种艺术手法。[12]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影响的广度来说,索尔尼人琴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都无法比拟的。就其文学作品来说,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的经典传统,就其的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和力度来说,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颇为接近。在前苏联,他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掘出劳改营主题,为俄罗斯劳改营文学的兴起打开了闸门。[15]另外索尔仁尼琴的影响也是西方政治概念史这一史学潮流的来源之一。[16]索尔仁尼琴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