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中国的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368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而派军推翻元朝、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的一系列作战[1][2][3]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朱元璋为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遣军北征。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对故元开始第二次大规模作战[1]。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兵三十万远征云南,并于次年平定云南[4]。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兵进攻辽东,之后辽河流域归于明朝版图中,明朝统一事业完成[2]

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浙东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