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肺吸虫

引起肺吸虫病的主要并殖吸虫
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wemani),也称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的重要虫种之一,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的主要并殖吸虫。[1][4]
卫氏肺吸虫成虫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半透明,固体标本呈椭圆形,体长7.5~12毫米,宽4~6毫米,厚3.5~5.0毫米。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长80~118微米,宽48~60微米,卵盖大,常略倾斜。卫氏肺吸虫有二倍体与三倍体之分。[1][4]
该虫的终宿主除人外,主要为肉食哺乳动物,如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蛄。生活史过程包括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肺,人经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而感染。成虫寄生在人体肺脏后,引发卫氏肺吸虫病,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及咳铁锈色痰为主的寄生性吸虫病,宣传教育是预防该病最重要的措施,提供熟食或不生吃溪蟹和蝲蛄,不饮用生水。常用治疗药物有硫氢酚,主要作用于虫体生殖器官;吡[kuí][tóng]则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1][4]

历史

并殖吸虫最先于1828年在巴西水獭的肺中发现,1850年Diesing将其命名为粗壮二口吸虫(Distoma rudis Diesing ,1850;Isstile et Hassal,1900),Cobbold(1850)及Westerman(1877)又分别在灵猫印度虎的肺内发现该虫。为纪念Westerman的发现,Kerbert于1878年将该虫定名为卫氏二口吸虫(Distoma westermani)。1879年英籍医师Ringer在中国台湾解剖一例葡萄牙水手尸体时,首次在人体肺脏检出成虫;1880年Manson在福建厦门一华人患者的痰中发现该虫卵。Leuckart(1889)认为人肺和虎肺内的虫体并无差别,应统称为卫氏二口吸虫。1899年Braun将Distoma属改为Paragonimus属,至此人体并殖吸虫被命名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