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卫星导弹

用于摧毁卫星和航天器的导弹
卫星导弹(anti-satellite missile)用于摧毁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导弹。可以从地面、空中或太空发射,能自动发现和跟踪目标,通过引爆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将目标击毁,也可利用导弹弹头直接碰撞目标。[1][3]它和导弹的发射系统、空间观测网、地面监控站共同组成反卫星武器系统。[4]
各国开发军用卫星同时也重视反卫星武器研制,20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研制反卫星导弹。[5]1959年6月,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两年后,美国就使用一架B-52战略轰炸机近地轨道的靶标卫星发射了一枚“大胆猎户座”卫星拦截弹。1960年,美国正式出台“卫星监视与拦截器拦截计划”。同年,苏联开始了“神风”卫星拦截器的试验。1964至1975年,美国试验和使用“托尔”中程弹道导弹充当反卫武器系统[2]1976年,美国开始研制空射反卫星导弹;[6]1985年9月13日,美国首次成功地用机载反卫星导弹击毁一颗在500多千米高轨道上的军用实验卫星。[7]2007年1月6时30分,中国从西昌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地击毁了已经退役的“风云-1C”气象卫星。[8]2019年3月27日,印度用反卫星导弹成功击落一颗低轨道卫星。这使印度成为继美、俄和中国之后第四个掌握反卫星技术的国家。[9]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现代战争中,天空对地面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作战优势,人造卫星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优势扩大到外太空,未来战争中,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太空已成为各国军事竞争的焦点。人造卫星特别是军用人造卫星因其速度快,每秒飞行七八公里,90分钟便能绕地球一圈;眼界宽,视野开阔,相同视角是飞机观测的几万倍;限制少,可自由飞越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为己方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敌方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以美、俄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便一直致力于“反卫星导弹”等反卫星武器的研制,并把其作为控制太空、消除威胁、夺取制天权的重要武器装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