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

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
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 ( Jean Baptiste du Halde,法国,1674-1743 ),1674年2月1日生于巴黎,1692年9月8日进入耶稣会,1708年在巴黎书院任教。随后杜赫德被选为郭弼恩的继承人,郭弼恩是皇帝的忏悔神甫勒特利(P. Le Tellier)的秘书,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各国耶稣会士们信函。1729年脱落梧(P. Trevou)去世后,杜赫德担任雷让之子奥尔良公爵的忏悔神甫。1743年杜赫德逝世于巴黎。

学术研究

入华耶稣会士寄回了大量书籍和信件,从而促成了欧洲18世纪的“中国热”,在这些书中最有影响的是《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杂[zuǎn]》,它们被称为西方汉学的三大名著及“法国古汉学的不朽著作”。其中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影响尤为广大,该书全名是《中华帝国及其所属鞑[]地区的地理、历史、编年纪、政治及博物》(Des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et, pl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该书在1738年被翻释为英文。
杜赫德尽管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对丰富的材料进行整理后,编辑成一本条理清晰、资料丰富的著作——《中华帝国全志》。《中华帝国全志》中的语言观代表了当时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认识的整体水平:
第一,对汉语特性的认识。杜赫德认为汉语和欧洲语言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不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而欧洲各种语言都是由一定的基本字母所构成的文字。杜赫德认为所有汉字都是由六种笔画所组成的。这两个特点杜赫德抓得比较准的,他甚至突发奇想,认为欧洲文字也可以分为六个或七个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