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出生於浙江[yín]县,是一位中国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他以诗文写下了台湾第一批书面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沈光文本人独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时怀身和记述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文;其中后者尤为可资研究十七世纪以前岛上情形。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是从事台湾文献为第一人。

人物介绍

沈光文小的时候即专意读书,非常刻苦,参加明经科考试得以进太学学习。明福王时期,清朝已占据绝大部分国土,沈光文作为明遗民跟随福王,并在福王的小朝廷中任职,授太常博士,并曾参预军务,晋升为工部郎。没过多久,明福王小朝廷便遭清廷剿灭,沈光文扈从不及,只好另寻他路。后来听说明桂王广东肇庆一带,于是投奔桂王,累迁为太仆少卿。
南明时期
清顺治六年(1649),沈光文乘船由潮阳到达金门,当时的福建总督李率泰正在悄悄招集明遗老遗贤,于是秘密派人前去招沈光文,并给予金银,许以高官。沈光文婉言相拖,退回银两和书信。而这时广东的桂王朝廷也已无力支撑残局,沈光文考虑到大势已去,只好暂留福建。他想举家迁到泉州居住,没有想到在途中突然遭遇台风,无奈被风吹到台湾。当时台湾被荷兰人所占据,荷兰人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政治上实行强制统治,军事上进行残酷镇压,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并强制传播西方宗教文化。他们还限制台湾人民的活动,不准随意迁徙。在这样的情况下,沈光文与海峡对面的大陆失去了联系,大陆也无他的音讯,生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