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服

婚礼的服装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确立雏形,史书记载,我国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了完整的婚礼礼仪,《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昏礼”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庄重,颇具神圣意味。朝代更迭,婚礼形式与礼仪既有传承也有变化。在婚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婚服色彩与款式的变迁也代表着华夏历史与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婚服既是婚礼的“外形加持”,其背后蕴含的更是厚重的中华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

婚服历史变迁

周代

周代是中国礼仪集大成的时代,《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昏礼”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庄重,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黑与红相配,新郎头上戴爵弁(类似于皇帝的冕),上衣穿的是玄色(青黑色)代表天,下身穿的裳是纁色(浅红色)代表地,并且有黑色的滚边,象征着阴阳调和,蔽膝是棕红色,腰带是黑色,鞋履为赤[](即红色复底鞋)。新娘则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相同,不同的是服装的上衣下裳均为黑色,代表“专一”的意思。“主人爵弁,纁裳[]……女次,纯衣纁[rán],立于房中,南面。姆纚[]宵衣,在其右。女従者毕[zhěn]玄,纚笄,被纚[],在其后。”《仪礼·士昏礼二》。[1]
周制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