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
《李尔王》(King Lear),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经典的四大悲剧[a]之一。该剧约写于1605年,演出记载始于1606年,1608年出版《第一四开本》,1623年收入《第一对开本》。[2][1]
《李尔王》以双线并行的方式叙述了悲剧故事。主线围绕李尔王退位并将国土分予三个女儿,因小女儿考狄利娅的诚实而被放逐,最终遭受两个女儿背叛,流浪荒野。辅线则是葛罗斯特伯爵家族内斗,私生子爱德蒙为继承权陷害哥哥爱德伽,使其逃亡并伪装成疯丐。两条线索交织,葛罗斯特为保护李尔王被挖去双目,而考狄利娅为复仇兴师伐英却战败被俘。然而英军胜利后,高纳里尔与里根却为爱德蒙争风吃醋而相互残杀,最终里根被毒死,高纳里尔也因阴谋败露而自杀。另一方面,葛罗斯特因误解长子之事悲痛而亡,爱德伽则在决斗中杀死了恶行累累的爱德蒙。爱德蒙死前良心发现,撒回杀死李尔父女的命令,然而为时已晚,考狄利娅已被缢死,李尔悲痛欲绝也追随爱女而去。[b][1][6]
《李尔王》表现的主题极为深刻复杂,自它问世以来,观众和批评家对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7]《李尔王》深刻探讨了权力、亲情、人性、正义等复杂主题。它揭示了封建家庭人伦关系的崩溃,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冲击。作品通过李尔王等人物的经历,展现了利已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斗争,并强调了博爱正义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冲突,以及封建权力再分配带来的道德冲突。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批判了封建分裂割据,拥护统一王权,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8][9][10][11]《李尔王》本身兼具叙事性和伦理学的双重特性,文本蕴含政治权谋、家庭伦理、君臣关系、国家意识、爱恨情仇、人性善恶、权色欲望等诸多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12]
《李尔王》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是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全剧以两条线索并行展开,两条线索在剧情中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展现了忘恩负义、冷酷自私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对比手法还巧妙运用于情节安排等方面。《李尔王》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戏剧手法和象征意义。剧中弄臣的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增添了剧情的趣味性,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李尔王》中作者一反他在其它三大悲剧中的常用手法,减低故事的重要性,强化场景的作用,设置了一系列色彩浓烈,能够突现主人公的磨难悲剧性质的场景。这些永无休止的磨难,给人物的性格、遭遇乎添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13][4]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的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惨烈和成功的一部,充满着反叛和悲剧色彩,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雪莱称它为“最为成功的戏剧样本”。[14][15]《李尔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世界各地的戏剧舞台至今仍旧在排演着这部经典剧作,也有不少基于其再创作的艺术作品,[7]如小说《草原上的李尔王》、电影《李尔王》《》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