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之役

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
丙子之役(韩国学界称为“丙子胡乱”),是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期间,清朝第二次入侵朝鲜时爆发的战争。因为它起源于丙年,结束于丁年,所以也被韩国学界称为丙丁虏乱。[1][2]
由于朝鲜长期“事大”于明,与后金关系不睦,后金汗皇太极对此难以容忍,于丙子年十二月二日,亲自率领12万大军攻入朝鲜,清军渡江后,舍弃坚城,长驱南下,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汉城(今韩国首尔)。丁丑年一月三十日,南汉山城被围40多天后,仁祖王李[zōng]对清俯首称臣。清与朝鲜于汉江东岸三田渡筑坛誓盟,订立《南汉山城条约》,史称“三田渡之盟”。二月二日,清太宗率军队从朝鲜撤回中国[3][4]
丙子之役改变了明、清、朝鲜三国原有关系格局,使朝鲜王朝从原来明朝的朝贡国,转变为清朝的朝贡国,而清朝在这场交锋中获得了重大胜利,一是将朝鲜纳入到清朝的统治体系之中,直接控制了朝鲜,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稳固后方,清朝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征明;二是在经济上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为清朝下一步同明朝的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战后两国的关系并不融洽,双方在关于明朝地位、贡赐数额、互市贸易、边民犯越、朝鲜助兵等问题上有诸多争端,反映出朝鲜人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由女真人建立的清政权对他们的统治。后来,清军入关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并调整了对朝鲜的政策,由此朝鲜才完全转变到对清忠诚事大的轨道上来。[1][3]

背景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女真族后金政权开始强大起来。1627年,后金君主皇太极遣兵入侵朝鲜,朝鲜被迫与后金议和,与后金结盟。但当时朝鲜由亲明的西人派执掌政权,依然保持与明朝的关系,收留明朝战败逃至朝鲜的将领,对后金持敌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