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

鸭嘴兽属的一种卵生哺乳动物
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鸭嘴兽属的一种卵生哺乳动物[3]因其吻部似鸭而得名。[4]鸭嘴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发现于1.12亿年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闪电岭白垩纪地层中的硬齿鸭嘴兽Steropodontide),[5]新生代鸭嘴兽类中较为著名的是已灭绝的久齿鸭嘴兽(Obdurodon),[6]而现代鸭嘴兽种群可以追溯到约0.7-0.8 百万年前。[7]鸭嘴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a],分布于昆士兰州东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以及整个塔斯马尼亚岛[2]
鸭嘴兽全身覆有致密、防水、绝缘的皮毛;[1]嘴质地柔软;四肢短而粗,具蹼和硬甲;尾扁平,形似海狸尾;[8]幼体有牙齿,成年后会失去。[6]鸭嘴兽能适应多种环境,在溪流和湖泊的岸边筑巢而居;喜独居,会把毒液当作武器在繁殖期用以维护自己的领地;晨昏性动物,昼伏夜出,每日睡眠时间约14小时;主要在水底觅食蠕虫昆虫幼虫、淡水虾及螯虾等无脊椎动物。[4]鸭嘴兽营“一夫多妻制”,交配季节集中在6月到10月之间。[4]一次产1-3颗卵。[4]哺乳期为3-4个月。[4]笼养状态下,鸭嘴兽能活到17岁。[4]
鸭嘴兽在澳大利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出现在神话故事、歌曲、诗歌中或邮票上,在澳元20分硬币背面也有其形象。[4]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鸭嘴兽为其吉祥物之一。[9]鸭嘴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退化、气候变化、大坝建设、农业灌溉、环境污染、天敌捕食、渔网陷阱等。[4]其种群数量约在3万-30万之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评估等级为近危(NT)。[a][2]

起源演化

早白垩世晚期,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异,可以推测单孔类应该起源于更早的地质时期,[6]最早的单孔类化石是发现于1.12亿年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闪电岭白垩纪地层中的硬齿鸭嘴兽Steropodontide)化石,[5]新生代鸭嘴兽类化石中最为著名的是已经灭绝的久齿鸭嘴兽(Obdurodon),发现于澳大利亚晚渐新世至中新世地层中,久齿鸭嘴兽与现生鸭嘴兽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成年久齿鸭嘴兽仍保留臼齿,而现生鸭嘴兽成年后就会失去全部牙齿。[6]鸭嘴兽科动物在形态上发生了进化:中新世以前的成年体鸭嘴兽头部健壮、有牙齿,而中新世以后牙齿消失。此外,鸭嘴兽类中耳的3块听小骨是独立起源的。[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