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

晚清官员、文史学家
李慈铭(1830年~1894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官员和文史学家。他原名模,字式侯,后改名慈铭,字爱伯,号[chún]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称为“越缦老人”。他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西郭霞川村。光绪六年他中举进士,后来担任山西监察御史。他多次上书,不畏权贵。他连续三十多年写日记,记录了他的读书心得。他的学识渊博,继承了乾嘉时期的汉学传统,尤其在经学史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旧文学的殿军”。
李慈铭著有《越缦堂日记》,内容涉及经史、纪事、读书笔记、诗文等,字数多达数百万字,是一部文史和学术宝库。有人评价说它“可以继承亭林《日知录》之博”,还有人说“生不愿作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越缦堂日记》被认为是晚清四大日记之首(另外三部是《缘督庐日记》《翁同龢日记》和《湘绮楼日记》)。[1]

人物生平

李慈铭自幼聪颖,勤思好学,博览群书,为越中俊才。十二三岁即工诗韵,深受汉学大师、学正吴晴舫器重,有“越中俊才”之称。一生仕途并不得意,11次参加南北乡试,无不落第而归。咸丰九年(1859)北游京城,将捐资为户部郎中,不料为人欺哄,丧失携资,落魄京师,其母因此变卖田产以遂其志,而家道由此中落。
同治九年(1870),41岁始中举。光绪六年(1880),51岁始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他为此特地刻了一枚履历闲章自嘲,曰:“道光庚戌茂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补山西监察御史,任内巡视北城,督理街道,均尽其职。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也不避权势显贵,甚至当面折人、议论臧否,因此常常受人嫉恨,遭人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