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爱尔兰女作家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原姓布尔,即Boole。1864年5月11日-1960年7月27日),爱尔兰的小说家、音乐家和革命家。 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郊外的巴林坦普(Ballintemple)地区。[1]
艾捷尔的父亲是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母亲是数学家玛丽·埃佛勒斯(Mary Everest)。她是家里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位,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在8岁时感染丹毒,艾捷尔搬离清洁条件较差的家,住在兰开夏郡的舅舅家里。有虐童倾向的舅舅让艾捷尔的童年苦不堪言,她在两年后才离开这里,于1879年回到爱尔兰,和时任约克大学校长的曾祖父约翰·赖尔(John Ryall)住在一起。在那里,艾捷尔大量阅读革命文学,在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根据继承法,她在18岁的时候继承父亲的遗产,并且前往柏林学习了三年钢琴和作曲,并且开始接触革命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1885年,艾捷尔回到英国,学习俄语,并且结识了俄国革命者谢尔盖·斯特普尼亚克-克拉夫钦斯基(Sergey Stepnyak-Kravchinsky)。在他的感召下,1887年,艾捷尔搬去圣彼得堡,和谢尔盖的妻子一起为俄国乡间的农民提供医疗与其他服务。1890年,艾捷尔以成熟的革命者的身份回到伦敦,开始帮助政治逃亡者。同年年末,她认识了波兰革命者威尔弗雷德·伏尼契,并和他一起开展革命活动。这一期间,艾捷尔出版了许多翻译作品和小说作品,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1897年的《牛虻》。后来,1902年她和威尔弗雷德正式结婚,也渐渐远离了革命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写作和音乐创作中。她在1920年左右移民美国,并且创作了一批神圣主题的音乐作品。伏尼契夫妇曾经非正式地收养过一个女儿,名为温尼弗·艾森哈特(Winifred Eisenhardt)。1930年,丈夫威尔弗雷德·伏尼契去世,艾捷尔和自己的秘书安妮·M·尼尔(Anne M. Nill)一起生活,度过余生。1955年,《牛虻》出版近六十年后,前往联合国苏联代表团成员彼得·鲍里索夫,也是艾捷尔的粉丝前来美国。他意外地发现艾捷尔·伏尼契仍然活着,于是在报纸上发表了艾捷尔的近况,并且协助苏联官方支付艾捷尔一大笔版税。这笔钱让艾捷尔安稳地度过了的晚年。1960年7月27日,艾捷尔去世,享年96岁。[1]
艾捷尔·伏尼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是小说《牛虻》。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曲折情节讲述了主人公牛虻反抗宗教,坚持革命的故事。小说曾在195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由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牛虻组曲》。[2]由于这部作品,伏尼契在苏联和中国影响深远,广受欢迎。在她去世后,1970年,苏联天文学家塔玛拉·米哈伊洛芙娜·斯米尔诺娃(Tamara Mikhailovna Smirnova)以艾捷尔·伏尼契的名字命名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称之为“2032 Ethel”。[3]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