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艾伦辐射带

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科学家詹姆斯·范艾伦于1958年发现的。当地时间2012年8月30日,美国航天局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两颗卫星,对其进行研究。范艾伦辐射带,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高能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之间存在范艾伦带缝,缝中辐射很少。范艾伦辐射带将地球包围在中间。范艾伦辐射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在近层宇宙空间(即距离地球10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空间)中,高能量的辐射远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多。高能辐射层在赤道附近呈环状绕着地球,并向极地弯曲。这一辐射层通常就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主要由地磁场中捕获的高达几兆电子伏的电子以及高达几百兆电子伏的质子组成,其中只有很少百分比像O+这样的重粒子。从几百千米到6000千米的低空称为“内带”,有高能电子的6000千米以上的高空称为“外带”。一旦带电粒子被捕获,洛伦兹力便控制它们在地磁层中的运动。范艾伦带内的高能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卫星等都有一定危害,其内外带之间的缝隙则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

发现

发现过程

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
范艾伦辐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