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史迪威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1946)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在 40 多年的军职中,他曾先后在中国任职达13 年,曾任美国天津军官、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等职。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了解中国官场和社会情况,被人誉为“中国通”。[9][10]
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的绅士家庭。1899年,史迪威从扬克斯公立中学毕业。1900年,史迪威考入西点军事学校,接受军事基本训练和理论教育。[6]四年后,他以第32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以少尉军衔菲律宾服役。1906年后,回到西点军校担任教官。[11][12]1916年,史迪威调任纽约普拉茨堡军事教官,晋升为上尉。1917年,在美国参加世界大战后,史迪威先后晋升为少校中校临时军衔。战后,史迪威成为上尉军官。[13]1920年至1923年,约瑟夫·史迪威作为美国陆军部派往中国的第一个语言教官初次出使中国。[14]1926至1929年,史迪威以美国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营长的职务赴华任职,1935至1939年又以美驻华大使馆上校武官的身份来华。他在中国任职期间,经常把中国的形势写成报告给美国参谋部,被美军参谋部视为陆军中的“中国通”。[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于1942年1月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12月至1944年8月,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和配合美军在南太平洋的攻势,史迪威指挥国民党驻印军进行了缅北战役,获得胜利,被美国军部[zhuó]升为四星上将。[14]。史迪威为了快速战胜日本,多次向蒋介石施压,迫使其积极抗日。[14]由于约瑟夫·史迪威主张在中国战场对日军采取更加积极的进攻战略,大幅改革国民党军队的管理系统以提高战斗力,并认为应该同时援助共产党的抗日部队,其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蒋介石三次要求罗斯福总统约瑟夫·史迪威调离中国。[14]罗斯福出于总统竞选和支持蒋介石等方面的考虑,1944年10月18日电令“立即将史迪威将军从中国战区召回”。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了中国[15]1945年1月23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负责训练部队的工作。[16]后来,史迪威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日本宣布投降后,史迪威于1945年9月2日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16][17]1946年1月,史迪威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在旧金山普勒西迪奥就职。[18]同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病去世,享年63岁。[5]
史迪威著有《中缅印战区史》《史迪威日记[16][19][20]。他获得过美国功勋十字奖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奖章。[8]乔治·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a]评价史迪威: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是个出色的战术指挥家。[24]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