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5]
春节庆祝活动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6]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过春节”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1]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历史沿革

岁时节日首先是建立在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的,没有历法就没有节日。历法的制定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巨大进步。春节习俗长期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兴盛衰落过程。当代总体呈弱化趋势,但春节的基本结构、标志民俗、功能意义基本未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