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福春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
虞福春(1914年—2003年),男,福建福州人,中国核物理及核技术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物理系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兼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专于实验物理学,在原子物理、放射性、核磁共振、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技术等方面有研究。1950年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以及自由旋-自旋耦合的核磁共振谱线的多重结构,还测定核素的自旋及其他二十多个稳定核素的核磁矩。撰有论文《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和自旋-自旋耦合的发现》等。2003年2月12日,虞福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经历

虞福春,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14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1916年随祖父母迁居北京。父亲有兄弟姐妹6人,排行第二。1918年祖父去世后,1922年父亲由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化出来自立门户,在当时北洋政府的盐务署任小职员,收入菲薄,全家7口人处在贫困线上。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父亲失业。1928年父亲就业南京,家庭负债累累,虞福春和兄弟姐妹随母亲留居北京,在贫困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921年,虞福春进入北京第十小学学习。1927年小学毕业,考入北京著名的男四中,第一学期因一时交不上10元学费和2元5角杂费,几乎被勒令退学。从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直至高中二年级,他的考试成绩均居班上第一名,得免全部学费,使他能够完成中学的教育。虞福春在读完高中二年级后,自学了高三课程,于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成绩居班上前茅,获得3次学校的奖学金。
虞福春的三叔父虞宏正,是国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抗日战争前是北平大学农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大学教授,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首任所长。虞福春少年时期的思想受他三叔的影响很大,加上他从高中以后常做家教,以及受四中优秀教师,数理老师李直均和化学老师刘景昆的身教,向往教师职业,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学任教。环境和老师们的熏陶,使他的兴趣、爱好集中在数理化学科方面,确立了为之奋斗的事业目标。同时很早就负起帮助母亲养家的责任,培育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
1936年,虞福春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和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练习助理研究员。由于家庭经济的需要,只好去上海就业。在物理研究所被分配到附属的教学仪器工厂研制光学仪器,磨了近10个月玻璃。“七七”事变前回北平拟就读北大研究生,后因北平被日军占领、北大南迁而未果。他在北平失业、失学2年之久,生活极其艰苦。1939年夏,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要虞福春去昆明任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当年8月,他从天津乘船途经上海、香港抵达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达昆明。1939年9月至1946年4月虞福春在西南联大工作了6年半,对他的爱国主义和尊师爱教的思想、科学道德和作风以及行政工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乃至整个人生道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他始终不忘恩师饶[]泰资助他340元南下旅费,使他度过一生中最困难时期的恩德。他在西南联大先后任物理系助教、讲师,代饶毓泰讲授光学5年,也代饶处理许多系主任工作和管理各种行政事务;他还曾任周培源力学课助教,协助吴有训处理物理学会的事务。他先后在吴大猷马仕俊指导下进行原子碰撞截面的计算和介子场论的研究。这个时期他家里因为贫困和疾病失去了父母亲、哥哥、弟弟和二妹共5个亲人。1945年他与田日灵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