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学家,教育家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大学“以高水平科研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体系”的创建者和实践者。[3]
吴有训于1916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理化部学习,[4][5]1920年6月大学本科毕业,次年赴芝加哥大学学习,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普顿研究X射线问题,[6]1925年,吴有训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同年10月,吴有训写成了《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间的能量分布》一文。[7]次年,吴有训回到中国,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院校,并于清华大学创建了国内第一所近代物理实验室。[8]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事科技教育界的组织领导工作。[6][9]1955年吴有训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0]1963年吴有训参加与制定机关报的科技10年规划。[8]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3]
吴有训在研究X射线特别是散射和吸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他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驳斥了对康普顿效应的各种否定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3][11]吴有训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12]创立的大学教育思想在清华大学得到实践并取得成功,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国家建设和科研攻关学术人才,开启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13][14]吴有训于1936年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院士,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5][4][a]

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