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

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缩写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2]
LN主要由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脏损伤所致,少部分SLE通过非免疫复合物途径(如狼疮间质性肾炎),或肾血管病变损伤肾脏,遗传因素在L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中国,近半数的SLE患者并发LN,是最常见的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5]
LN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测及肾组织活检的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LN的治疗包括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治疗目标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阻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和改善患者预后;基础用药为糖皮质激素羟氯喹[2]
中国狼疮性肾炎的10年肾脏存活率约81%~98%,但狼疮性肾炎复发率仍较高(33%~40%),导致肾脏慢性损伤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2]
Dubois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环磷酰胺对SLE的疗效,羟氯喹治疗红斑狼疮首次由Lewis在1956年报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