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陵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德陵是明代最后一座帝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德陵占地约3.1万平方米,是明熹宗朱由校与皇后张氏的合葬墓。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第一子,十五岁即帝位,在位七年,23岁去世。

历史沿革

德陵修建时,由于崇祯皇帝朱由检(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刚刚登基,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国库匮乏,经费不够。当时奉命负责陵园营建的工部尚书薛凤翔曾请求发放帑银百万两,但崇祯皇帝经筹措,只拔银50万两,还反复“叮咛告诫,以期速成”。按照计划,营建德陵需用白银200万两。为了不影响工期,后来在朝大臣纷纷捐款赞助陵工,才使这座陵园勉强修建起来。其次,物料不足。据史料记载:德陵规制取法庆陵,但其所用石料却与庆陵不同。因庆陵所需青白石料,可从大石窝采料或从其他陵园处凑用。而营建德陵时已无别石可凑,只能采用石窝石料。另外,庆陵取石料时为石窝塘水撤干时,而德陵修建时石窝塘水正满,撤水揭盖不易。再次,募夫困难。明初营陵民夫是从各地签派的。中叶后,开始采用雇佣的形式。如营建庆陵的民夫“多从雇觅”。到了营建德陵时,由于势豪大户营建占役很多,并且竞相给予优厚报酬,如果雇募时出现“强壮者招之不来,老弱者挥之不去”,必然会贻误工期,所以经上奏皇帝仍拨营军供役,盐粮补贴如数发放。
清朝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明十三陵。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líng]恩门、祾恩殿均拆后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jiāng][]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明德陵 神功圣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