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吴澄著历法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文字作品[1],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训释其所以然。七十二候是以五日为一个候,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然而,该书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也有与节气涵义不符的,如处暑三伏天出现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该书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考《礼记·月令》,本无七十二候之说。

内容简介

序言

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然其禽兽草木,多出北方,盖以汉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师宿儒,亦难尽识。况陈澔之注,多为谬说,而康成、颖达,亦有讹处。予因是广取诸家之解,并《说文》《埤雅》等书,而又询之农牧,似得所归。然后并将二十四气什之于槀,以俟博识者鉴焉。
该版“七十二候”或为我国中原古人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的依据。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分,但对于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古代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人们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的总结,也是黄河流域农期天文学气象学、节候学等方面的一项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