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维勒

德国化学家
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日),德国化学家,他曾推翻了瑞典化学之父贝吉里斯所提倡的活力论。[1][2]
维勒发现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方法,开辟了后世有机化学领域。1825年,维勒在加热无机矿石[qíng][ǎn]时,得到了另一种化合物—尿素,进而否决了有机化合物内含“生命力”的假设。1827年,维勒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铝得到较纯的金属铝单质,维勒还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铍(1828年)、[],并且命名了铍。[1][3][2]

简介

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日,德国化学家。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维勒幼时喜欢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1820年入马尔堡医科大学学医,但仍常在宿舍中进行化学实验。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是“关于硫氰酸汞的性质”,发表在“吉尔伯特年鉴”上并受到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onsJ.Berzelius)的重视。后到海德堡大学,拜著名化学家格美林(LeopoldGmelin),生理学家蒂德曼(FriedrichTiedemann)为师。1823年取得外科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一年,以后曾在法兰克福柏林等地任教。
弗里德里希·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