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历

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太阳历(Solar Calendar[1])简称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年周期为依据制定出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3][2][4][5]太阳历是世界上常见的历法之一,包含公历、儒略历等。[6][4][7][8]
太阳历在历年的基础上划分历月和历日,其历月是人为规定的,一年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每月31天;2、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因为太阳历年与太阳回归年有误差,所以太阳历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有365天,2月为28天;闰年有366天,2月为29天。年份数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但遇到世纪年[a]时,只有世纪数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算闰年,且每遇4000及其倍数的年份也不设闰年。[2][9]
太阳历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和太阳自东方地平线一同升起的周期设置了太阳历,但误差较大。[2][10]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仿照古埃及历法,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周期制定了儒略历,儒略历以春分(3月21日)为岁首,设置了大小月,但2月为29天,并设置了四年一闰的闰年法。[2][10][6]儒略·恺撒被刺死后,他的侄子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修正了前人在误会之下造成的闰年频率的错误,并把2月减去了1日,加到8月上,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经过修订的儒略历,又称“奥古斯都历”。[11][2]公元525年,教会法学者狄奥尼修斯重编教会年历表,把罗马建城的第754年作为重修的纪元的元年。[2][10]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始实施格里历,删除了儒略历累积的误差,并规定只有年份数能被400除尽的世纪年才能设置为闰年,提高了太阳历的精确度。[6][10][2]20世纪初,格里历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现行公历,其宗教色彩、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关系均有所减淡,更加简洁。但公历仍然有历月的日数参差不齐、历月中的日期和星期没有固定关系等若干缺陷。[6][10][2]除了通行的公历,彝族的彝历,以及波斯历等,也都属于太阳历。[7][12]
太阳历的纪日符合季节寒暑的变化,可以起到指导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作用,比如,中国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可以为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时间尺度、为农田管理提供气候预测、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预警警示等。[8][2]此外,20世纪初,现行公历作为一种太阳历,不仅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更促进了各种世界性、民族性的纪念日、节日的通行。[10][2][13]

词源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