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将军

东北地区三个将军之一
吉林将军,清代吉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1]全称“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2]原为清朝正一品武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降为从一品武职,驻于吉林乌拉。清朝在东北地区施行有别于关内“行省制”的“军府制”,吉林将军为东北地区三个将军之一,统辖今天的吉林省中东部。

简介

早在顺治十年(1653),清廷始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一人。康熙元年(1662)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之子巴海为首任。康熙十五年(1676),奉旨移驻吉林乌拉(又称“船厂”,今吉林市)。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船厂将军三个名称经常混用,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吉林将军裁撤。改吉林将军为吉林巡抚,兼副都统,仍驻吉林府
吉林将军
吉林将军之下分设吉林、宁古塔、三姓、伯都讷、阿勒楚喀五个副都统和珲春专城驻防,共历协领23人、参领1人、佐领137人、防御81人、骁骑校141人,管理满洲、蒙古、汉军、锡伯、巴尔虎等旗户,以及“打牲之部”。咸丰二年(1852)设水师营总管一人,光绪十四年(1888)增置一人,宣统二年(1911)裁撤。各地副都统的职责是:各守分地,以赞将军之治。吉林副都统与吉林将军同城驻防,辖协领9员、佐领48员、防御22员、骁骑校48员、八旗驻防兵3000余名。宁古塔副都统升任吉林将军的例子有2例: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沙纳海,雍正八年(1730)的常德